青铜峡市韵欣苑社区:一条就业信息 两小时人满岗足
金秋的青铜峡市陈袁滩镇,玉米地里一派忙碌。该镇韵欣苑社区居民毛青春带着20人的劳务团队穿梭田间。指尖翻飞,饱满的玉米穗被麻利地掰下,“在社区就业驿站的牵线搭桥下,每天都能带着乡亲们一起务工赚钱!”阳光下,她脸上的笑意格外明亮。
韵欣苑社区曾被认为是青铜峡市最难治理的安置小区之一:作为该市最大的农转居安置小区,拥有1.5万居民,但户籍人口仅1000余人,其余多是周边陈滩村、补号村等拆迁村的“新居民”。起初,“农民变居民”的身份背后,是文化水平低、技能储备少、灵活就业需求迫切的困境,更是“社区认同感弱、就业无门路”的治理难题。如今,随着社区就业驿站的落地运营,这片热土正生长出就业增收的新希望。
“我们原来以为,上楼以后就只能凑合过日子,没想到还能在家门口找到稳定的活计。”今年5月,宝妈陈玲通过社区就业驿站组织的技能培训,掌握美甲技能后,社区又为她提供了免费创业阵地开起美甲小店,如今线上接单、线下服务,月收入可达3000多元,生意不错,实现了家门口创业,挣钱顾家两不误。
韵欣苑社区就业驿站自今年3月揭牌以来,已帮助500名居民实现全日制就业,促成1.3万人次临时用工,形成“需求采集、培训赋能、岗位匹配、跟踪服务”的闭环模式,真正打通了就业服务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欣苑社区居民采摘务工。
“明天掰制种玉米再加30人,日工资190元,中午管饭、管水。”
“宁东京能电厂检修要普工10名,日工资220,普焊5名,日工资350。”
“我报名。”“我去。”
“人够了,消息解除。”
……
每天从早到晚,韵欣苑社区就业驿站的微信群里,招聘用工信息不停地在刷屏。而这些信息来自镇和社区工作人员背后的默默付出。日常,工作人员走街串巷摸排用工信息。从田间地头到农业合作社,从种植大户到本地工厂企业,用工需求被一一建档。
韵欣苑社区负责就业驿站的专干贺潇介绍,社区将居民的技能水平、就业意愿,也同步建立台账,形成动态数据库。通过劳务经纪人台账管理,零工从“散兵游勇”变成了有组织的劳务团队。正是这份细致的耕耘,让岗位和人才实现高效对接。
“以前去吴忠劳务市场,有时几天都找不到活,现在社区就业驿站群里发一条用工信息,不到两小时就人满岗足,手慢了都报不上名。”居民的感受最直观。3个微信群、1200余人,日均推送岗位信息上百条,覆盖范围已从韵欣苑社区扩展到整个青铜峡。
农忙时节,居民奔赴田间地头,摘果、掰玉米,日结工资,收入真金白银;农闲时节,社区则联合人社部门和电大,启动技能培训,为农民工补齐“有体力、缺技能、无证书”的短板。焊工、电工、高空作业等培训,让更多居民从“靠力气”转变为“靠技能”挣钱。
特殊群体的转变尤为动人。56岁的残疾居民徐轶芳,通过社区培训掌握钩织技能,如今成了非遗传承人和课堂教师,靠一双巧手织出了体面的生活。残疾人吴跃春也实现钩织自主接单挣收入。目前,韵欣苑社区共有160余名居民通过40余场专项培训获得新技能,部分学员在社区创业孵化下找到自立之路。“安居”之后,“乐业”的愿景正在现实中一点点实现。
从村落到小区,从“各自为政”到“同心共建”,韵欣苑社区的转型故事,是城乡融合背景下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。韵欣苑社区党总支书记杨梦说:“居民曾经习惯依赖村组,现在通过就业服务、积分兑换、志愿服务,他们开始认同社区、建设社区。”(宁夏日报记者 王文革 文/图)